浏览数量:6 作者:南京市栖霞区马群幼儿园 发布时间: 2020-09-15 来源:本站
秋天到了,气温逐渐下降,空气逐渐变得干燥,忽冷忽热,很多孩子也会更容易生病,秋季又是传染病高发的季节,今天我们来看一下秋季常见的传染病及传染病预防知识,做好预防措施,保护孩子的健康。
秋冬季常见常传染病
1.疱疹性咽峡炎
此病以夏秋季为高发季节,主要侵犯1~7岁小儿。临床以发热、咽痛、咽峡部黏膜小疱疹和浅表溃疡为主要表现。为自限性疾病,同一患儿可重复多次发生本病,系不同型病毒引起。
传染源:疱疹性咽峡炎患者及隐性感染者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。
传播途径:以粪-口或呼吸道为主要传播途径,可直接经由肠道、呼吸道传播,也可间接经污染的手、食品、衣服、用具等传播。
临床表现:潜伏期为2~4天。常急剧发热,热多为低度或中等度,偶见高达40℃以上,甚至引起惊厥。热程大都2~4天。年龄较大的患儿可诉咽痛,咽痛重者可影响吞咽。婴幼儿则表现为流涎、拒食、烦躁不安。
典型症状出现在咽部。表现为咽部充血,起病2日内口腔黏膜出现数个(少则1~2个,多达10余个)小的(直径1~2mm)灰白色疱疹,周围绕以红晕。2~3日后红晕加剧扩大,疱疹破溃形成黄色溃疡。此种黏膜疹多见于扁桃体前柱,也可位于软腭,悬雍垂,扁桃体上,但不累及齿龈及颊黏膜。病程一般为4~6天,偶有延至2周者。
2.手足口病
此病多发生在夏、秋季可散发亦可引起局部流行。以发热、口腔溃疡和手足疱疹为特征。手足口病通常在7-10天内痊愈,并发症不常见,极少病人可并发无菌性或病毒性脑膜炎,其症状是发热、头痛、颈直或背痛。
传染源:手足口病是由柯萨奇病毒(A组16型)和肠道病毒(EV71)等肠道病毒引起的传染病。
传播途径:通过接触经粪--口途径传播,少数也可能通过呼吸道传播。
临床表现:急性起病,发热、口痛、厌食、口腔黏膜出现散在疱疹或溃疡,手、足、臀部、臂部、腿部出现斑丘疹,后转为疱疹,疱疹周围可有炎性红晕,疱内液体较少。手足部较多,掌背面均有。皮疹数少则几个多则几十个。消退后不留痕迹,无色素沉着。部分病例仅表现为皮疹或疱疹性咽峡炎。多在一周内痊愈,预后良好。部分病例皮疹表现不典型,如单一部位或仅表现为斑丘疹。
3.水痘
水痘:是水痘-带状疱疹所引起的儿童常见的急性传染病。水痘一年四季均可发生,但以冬、春较多。临床上全身症状轻微,有发热及全身性分批出现的皮疹,以斑疹、丘疹及迅速发展的疱疹和结痂为其特征。
传染源:患者是唯一传染源,传染性强,发病1-2日至疱疹结痂时,均具有传染性。皮疹全部结痂脱落后无传染性。
传播途径:以呼吸道飞沫和直接接触为主要传播途径。
临床表现:以发热、头痛、无力及上呼吸道炎症表现,持续1天左右。起病后数小时或1-2日出现皮疹。皮疹首见于躯干和头部,红斑疹迅速发展为丘疹,数小时后又变为疱疹,呈椭圆形,周围有红晕,形如露水珠滴,后浑浊,疱疹常伴有瘙痒。皮疹呈向心分布以躯干为多,四肢较少,手掌及足底更少。水痘为自限性疾病,10日左右自愈。极少数人可以并发水痘脑炎、水痘肺炎等并发症。
常见的传染病预防措施主要有以下几种:
1.避免受凉
这段时间白天的气温还是比较高的,但是,早晚的气温较低,那么我们就要随气温变化增减衣物 。
2.优化环境
要定时开窗通风,保持空气流通,每次不少于30分钟,使空气清新清洁,减少病菌,预防疾病。
3.补充营养
注意多补充些鱼、肉、蛋、奶等营养价值较高的食物,增强机体免疫功能;多吃富含维生素c的新鲜蔬菜水果,多喝水,提高抗病能力。
4.生活规律
幼儿养成午睡的习惯也很重要,充足的睡眠能消除疲劳,调节人体各种机能,增强免疫力。
5.加强锻炼
体育锻炼可增强血液循环,提高免疫力。
6.个人防护
要注意出门佩戴口罩,勤洗手,养成正确洗手这个简单的习惯,加强卫生意识,防止传染病的扩散。另外出门尽量站在空气通畅的地方,少到拥挤的场所。
7.免疫预防
疾病流行季节可进行相应的预防接种,如手足口病、水痘等疫苗。
8.及早就医
当自己或周围的人出现发热、咳嗽、出疹等一种或多种症状时,应及时就医。如果确诊为传染病家长一定要让幼儿休息治疗,至到痊愈后持复课证明方可入园。
9.正确洗手很重要
秋冬季节传染病多,给宝宝好好洗手尤为重要。保持干净的小手,可以预防多种疾病。